教育政策與措施須隨著社會急遽變遷做轉變,首先學校的辦學型態、組織結構、行政管理、教學方法、班級經營、甚至升學管道等,在觀念與作法上也會隨著改變。
在學校教育本位化之後,學校因地理、人文背景的特殊性,勢必要透過區域性社區之間的聯盟,才能發展學校特色與提昇競爭優勢。因此,學校教育的運作與實施已從中央集權轉移到地方分權,學校本位管理與社區的聯盟更是必然的趨勢。
台北縣瑞芳區國民中小學,為因應九年一貫教育變革,鄰近學校也紛紛相互結盟。「策略聯盟」的觀念與作法,似乎不再是企業界改造的專利,已經滲透到教育階層。台北縣境城鄉差異極大,為便於行政管理之需要,乃依地理區域將學校劃分為九大區,其中瑞芳區包括瑞芳鎮、雙溪鄉、貢寮鄉、平溪鄉四個鄉鎮,共同特徵是位處山區或是海邊,就學人口普遍稀少,絕大數為小型學校(6班)。
當面對一波一波接踵而來的教育改革,特別是「九年一貫,教學創新」的教改浪潮出現,瑞芳區國中小學為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運用企業的策略聯盟理念,依據地理位置與學校屬性,以及校長特質等因素做考量,分別組成平溪、東北角、瑞芳、海山四大策略聯盟。為使「依山、傍海」的學子能在新世紀的舞台也有精采演出,這些聯盟主要作法,一方面積極建置網路營造學習無障礙校園,運用資訊科技力量,以「數位機會」扭轉「數位落差」,縮短城鄉差距;一方面積極相互聯盟,發展「校群」團隊概念,集結團隊力量改變先天弱勢環境。希望自己學校成長,更希望整體區域的教育水平提升。
平溪策略聯盟(平溪、菁桐、十分國小)的組成,即因共同教育理想而積極結盟,並非為特定的課程改革所做。三校規模與地緣相近,各具辦學特色,教育理念也相近;在互動上除九年一貫課程以及教師進修為明確的合作目標外,其餘則較為鬆散與彈性,各校間仍保留很大的空間自行成長;不希望因為結盟而失去應有的努力與辦學風格,如此將會減低學校未來的競爭力。
實際作法如下:
一. 相互分工,強化組織體質
主要是透過教學分工,以減輕教師教學負擔。我們曾在兒童節共同舉辦平溪鄉歡樂元年慶祝活動、在杜鵑盛開的春天舉辦音樂藝術饗宴、在畢業前夕舉行籃球三對三鬥牛比賽、在參與全縣國小學童運動會上輪流籌辦事務工作、每月輪流主辦教師進修活動、相互協助領取區務轉發之各項物品等。在分工過程中減輕工作壓力,也從中相互學習彼此辦學經驗。
二. 經驗傳承,加速組織成長
主要作法在於因應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菁桐國小第一年起即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並經過長期相互對話,完整發展出許多學校本位課程經驗以及瞭解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作法;平溪與十分國小第二年才加入試辦學校,為拉近平溪鄉學子整體教育水準,特邀請菁桐蔡校長以及教師團隊規劃,並擔任講師帶領其他兩校教師進行相關課程研習;有效將教學經驗傳承,有助於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與落實,同時,減輕因為不瞭解所衍生的恐懼與抗拒,更有助於組織氣氛的凝聚。平溪與十分可謂站在巨人肩上前行,加速組織快速成長,而菁桐則因為經過分享而獲得更多省思。
三. 資源整合,發揮經濟效益
結盟除了分工減輕教學負擔外,就是將有限的教育資源作整合與分享,讓人力或物力或財力的資源獲得最大發揮。如前面提及的音樂會共賞、藏書票展覽三校分享、三校高年級學生一起參與法律教育講座、一起走入社區舉辦藝文活動,未來將整合各校本位課程,成為平溪鄉最真實的鄉土教材。
四. 互補作用,豐富學習內涵
十分有舞獅社團、有關於平溪人文的多媒體簡報、鄰近十分瀑布與大華壺穴以及十分老街;菁桐蘊藏豐富的鄉土文物、校園景觀優美、教師團隊穩定、緊鄰石底煤礦博物館預定地與日據時代太子賓館以及菁桐老街;平溪校園生態豐富、校園網站生動、擁有直牌輪舞龍隊與直笛隊、緊鄰孝子山與平溪老街……,三個學校各有特色以及各擁有特有的社區文化資源,彼此有互補功效,將可豐富平溪學子的學習內涵。
策略聯盟的省思
「追求卓越,提昇品質」,一直是教育努力的方向。是故,建立一所有效能的學校,提供每位受教者最佳的學習機會,成為學校教育研究與改革之重點所在(吳清山,民87)。源自企業的「策略聯盟」,近年有被教育界逐漸廣泛引用的跡象,其目的在於藉策略聯盟之功能提昇學校辦學效能;然而,企業的策略聯盟最終目的在於增加利潤,學校則並非營利單位,是否也能一體適用則有待教育上的研究。下列提出幾項看法供教育工作者參考:
一. 策略聯盟並非萬靈丹
策略聯盟只是教育的手段並非教育的目的;同時,策略聯盟只是提供教育改革有關善用團隊與資源的一種選擇;不能因此作為教學分工的依據,否則將導致依賴性或是選擇性教學。教育服務的對象是人,需要全方位發展其人格,不能像企業為求競爭力可作分工,單獨只生產某項產品;老師與學校也應具備培養全人教育的能力。
二. 回歸學習型組織
一所學校的組織文化與教師效能,關係著學校效能,這是需要長期營造無法速成、無法複製;因此,當進行策略聯盟的同時更要落實組織內部的經營,學習型組織的作法是帶領團隊向前的重要方法。
三. 重視虛擬策略聯盟
自從網路出現顛覆許多傳統的想法與作法,不僅溝通上創造出更多新的可能性,在空間上也創造出無限延伸與跳脫時間限制;運用共有的網路平台,將策略聯盟所發展的知識經驗作管理,或是透過網路快速溝通的模式更有效傳遞訊息,讓策略聯盟效能更加發揮。
參考資料:
林建棕--學校效能新主張~以台北縣瑞芳區學校策略聯盟為例
林麗婷--策略聯盟對學校經營體制與策略改革上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